&esp;&esp;最终此事还是以他认错收场。
&esp;&esp;再就是孟子之事了,依然是老朱失败收场。
&esp;&esp;之后他又针对过几次儒生,虽然略有收获,可依然扭不过整个儒家群体。
&esp;&esp;说到最后,程一民劝道:“胳膊扭不过大腿,先生切莫和儒生闹的太僵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点点头道:“程博士放心,我心中有数。”
&esp;&esp;嘴上虽然这么说,心中却非常开心。
&esp;&esp;老朱竟然被儒家拿捏了这么多次,这是好事啊。
&esp;&esp;以他的性格,岂能咽的下这口气。
&esp;&esp;只不过形势逼人,他不得不低头罢了。
&esp;&esp;这就是我的机会啊。
&esp;&esp;想到这里,心中已经有了思路。
&esp;&esp;第59章 无意中改变历史
&esp;&esp;接下来几天,陈景恪又完善了一下自己的思路。
&esp;&esp;不过他依然没有着急去找朱元璋,而是先在朱标面前,时不时的提一嘴算学的重要性。
&esp;&esp;最近朱标的主要精力都放在‘宝钞革新’上,天天和钱粮打交道,比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算学的重要性。
&esp;&esp;尤其是数字出错的时候,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来校对。
&esp;&esp;这让他对算学的重要性,认识的尤为清楚。
&esp;&esp;对于陈景恪的话,也就愈发的认同。
&esp;&esp;朱雄英天天和陈景恪在一起,耳濡目染之下,更是将算学视作治国不可或缺的东西。
&esp;&esp;如此过去半个多月,他终于决定开始行动。
&esp;&esp;这天趁祖孙三人都在场,他出列道:“陛下,臣有事奏。”
&esp;&esp;朱标和朱雄英精神一振,以为他又要讲史什么的。
&esp;&esp;以往他每次这么做,都会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,解决许多缺陷和隐患。
&esp;&esp;不知道这次又要讲什么。
&esp;&esp;唯有朱元璋,表情很是淡定:“哦,不知是何事?”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中一动,老朱的反应不对,竟然没有一点期待,反而有一种尽在掌握的样子。
&esp;&esp;想到这里,他心中就已然明白,自己的打算早就被朱元璋获知了。
&esp;&esp;对此他并没有惊慌,自己身边肯定有老朱的眼线,数量还不少。
&esp;&esp;一举一动,都逃不过他的眼睛。
&esp;&esp;不过无所谓,我不做亏心事,也不做损害皇权和大明的事情。
&esp;&esp;老朱派人监视,反而是一种好事,能减少他的怀疑,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。
&esp;&esp;只是,他既然已经知道了,之前准备的说辞就要变一变了。
&esp;&esp;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。
&esp;&esp;就是不知道他知道了多少,编算学书他肯定是知道了,算学被儒生打压他应该也知道了。
&esp;&esp;不过自己准备和儒生对着干这事儿,他肯定不知道。
&esp;&esp;嗯,有了,就这么办。
&esp;&esp;想到这里,他开口说道:“臣跟随太子殿下学习处理政务,亲眼目睹了算学的重要性……”
&esp;&esp;朱标也点头道:“算学确实很重要,钱粮计算都离不开他们。”
&esp;&esp;“只是我大明懂算学的人太少,很多职位都只能让不懂算学的读书人担任,带来极大不便。”
&esp;&esp;“若有足够懂算学的官吏,户部、兵部的工作效率能提高数倍。”
&esp;&esp;和陈景恪接触久了,他们也开始时不时的冒出几句新词。
&esp;&esp;比如工作效率、时代、华夏文明之类的。
&esp;&esp;朱雄英也忙不迭的附和道:“是啊是啊,上次户部那边的账簿数字不对。”
&esp;&esp;“倒查才发现,是一个不懂算学的小吏算错了数字。”
&esp;&esp;“就因为一个失误,就白白浪费了三四天时间。如果那小吏懂算学,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。”
&esp;&esp;见儿子和孙子都如此说,朱元璋也多了几分重视。
&esp;&esp;